• 三级甲等中医院
  • 六安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 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回到旧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中药煎煮知识科普

    时间:2021-06-22   浏览次数:8129

     汤剂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中药剂型。 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入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方剂应用,都需要进行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药液熬制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不小。那么,怎样煎药才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呢?

    一、对煎药器皿的要求

    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以耐火的砂罐或陶罐为最理想,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汁浓,质量高,搪瓷烧锅也可选用。不宜使用铝锅或铜锅。因为铝、 铁、 铜的金属活性较强,很可能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液 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则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

    李时珍曾说过:“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现在一般通用的是有盖的陶瓷砂锅。

    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时药液不断翻滚。锅盖应稍高一些 ,可使水分和挥发性成分产生“回流”。煎锅要经常保持清洁,每次煎完药后最好立即去掉药渣,以免影响下次煎药效果。

    二、注意加水量

     

    image.png

     

    三、煎前浸泡

    为了提高煎出率,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后浸泡30-60分钟。冬天若用20- 30度的温水浸泡可缩短煎煮时间,但不能用开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突然受热凝固、外层形成坚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子物质形成胶体不利有效成分浸出。

    四、掌握火候

    沈括就指出:“药有可以久煮, 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温火者。此煮炼之节也。” 明代医家李梃指出:“如补汤慢火煎熬, 汗下及治寒湿药,紧火煎服。”明代罗周彦《医宗粹 言》云:“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然利汤欲生, 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 取汁。”明末著名医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药, 各有法度。表药以气胜,武火骤煎;补药以味胜,文火慢煎。 

    image.png


    五、煎药次数

    一般是2-3次。一般说,一剂药煎3次,最少应2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而后再打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一般认为以煎煮两次为宜。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熬为佳。煎药是药物中成分溶出的过程,因为生药浸入水溶液后,药物本身吸收了一部分水,药物中所含的生物硷盐类、甙类、有机酸及有机酸盐类、糖类、鞣质、蛋白质、色素、酶类等多种成分几乎都溶于水中,树脂与脂肪油虽不溶于水,但与其它成分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了药材内外浓度差,有效成分从组织内向外渗出,当药材内外浓度相等,即处于平衡状态时,溶出停止。因溶出是一个动态平衡,若生药内部有效成分与其中浸液的比值等于生药外部有效成分与外部浸液的比值,此时药物成分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须滤去药液再加新的溶媒水,使其重新建立浓度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药材的成分继续溶出。

    实验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 ~ 90%,故需煎煮两次或三次。这样可以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 ~ 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一般一剂药最少要煎2次,而质地厚重或滋润的补虚药等可煎3次或更多;但是有些药,像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应煎多少服多少。

    六、煎药时间

    image.png

    七.特殊煎法

     

    image.png

    八、服用方法

    ()服药时间

    中药和西药一样,不同药物的药性是不同的,所以按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家对此甚为重视。般来说,上午9点和下午3点左右,是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所以此时服用中药效果最佳。但是,不同药性的中药,应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扬液本草》 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 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30-60分钟服药。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治疗心肺病和其他般疾病的中药,则应在饭后15 -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在睡前给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限。

    (二)服药多少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服药冷热

    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般汤药多宜温。传统的中医理论为, 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 在常温下晾至30-40时再喝;丸散一类的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以服后喝些热稀饭、热水,服药后需温覆取汗,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察之的原则即可。 

    、简而言之

    煎煮中药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

    2.加水量要适当,煎药之前要浸泡,煎药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3、注意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保证疗效

    4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谨遵医嘱。

     


    专家门诊时间:


  • 六安市中医院公众号
  • 六安市中医院视频号